世纪大采风活动,是响应中央领导同志号召,启动于2000年,运行21年之久,为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体验,宣传和促进新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由首都多家全国性新闻文化团体发起,由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承办,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成果展示展播系列活动。
 
内容详情 ————
采风聚焦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37天前 | 265 次浏览 | 分享到:
“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仍然任重道远,所以我们还要下乡收集、整理……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谈到这几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潘鲁生充满热情。

“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仍然任重道远,所以我们还要下乡收集、整理……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谈到这几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潘鲁生充满热情。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潘鲁生。还没出春节,他就启程赶往了广东梅州市的兴宁、大埔、丰顺等地开展民间年俗、民间手工艺、传统村落保护的田野调研。这样忙碌的工作状态对于潘鲁生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用他的话说,“虽然也会疲劳,但是每天活在自己热爱的事业当中,是非常快乐的。”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

潘鲁生

  “这40年来,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乡村度过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潘鲁生走遍了全国各地,无数次深入乡村进行田野调研、信息采集,并撰写《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报告》《美在乡村》等著作。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不仅记录下了他行走的路程,更记录着四十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发展历程。

  讲述最早进行田野调查收集民间艺术品时,他回忆道:“当时工资只有20多元,没有钱购买民间艺术品,很多时候要靠一物换一物。”最早收集民间刺绣时,潘鲁生靠给人画肖像、画四条屏和老乡交换。后来,他将自己的稿费和积累都投入到了这些收藏中,“我觉得这是值得的。”他说。

  上世纪80年代,经济开始发展,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的价值。虽然当时已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但收藏、整理、研究民间工艺的专业博物馆却很少见。潘鲁生意识到,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国家的文化财富。

  20世纪90年代,潘鲁生创办了中国民艺博物馆,长期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在他看来,建立民艺馆的目的,不仅为了展示中华民间的造物智慧,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艺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让更多受众能够接受审美教育,感受文化传承。他先后将民艺收藏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等;2023年10月,又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捐赠上万件民艺收藏,向社会开放潘鲁生民艺馆,进一步加强民艺文化宣传。博物馆的建立,圆了潘鲁生的一个梦,“我的专业是绘画,但我的事业是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这是我终生的事业。”他说。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

潘鲁生考察调研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潘鲁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停留于研究和收藏,更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他带领团队整理制作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持续调查研究手工艺文化遗产转化利用现实,提出发展“中国乡村文化产业”,组织设计志愿者开展“手工艺扶贫”公益服务,打造“手艺农村”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文化资源整合与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种子,如果失去了种子,文化的传统就会断档,对于说唱史诗等非物质形态的艺术,更应加强保护和传承。

  新时代以来,我国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研究和建设成为了当务之急。这期间,潘鲁生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实践,服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投入了更多精力。近年来,他出版了《民艺学论纲》等专著,参与编纂了《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丛书,在2023年主编出版了我国首套系列展示中华农耕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著——36卷《中国民艺馆》丛书,并输出韩语、波兰语、英语版权,开展国际文化遗产项目交流。

  这几年,传统文化火爆出圈,从汉服的流行到英歌舞、西北的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许多网络平台上的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直播,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自发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对文化的认同。”潘鲁生认为,年轻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希望,“他们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中获得了文化身份的认同,文化的传承就有了希望。”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让文化接力棒代代相传。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潘鲁生认为,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新阶段,不仅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动力。我们不仅要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还要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设计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设计创新中传承、表达、交流和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更要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场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通过话语体系的构建,向世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交流中激发民族的文化动力,扩大国际合作交往的朋友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 25 2025-04

    起舞天山下的江淮少年

    夜晚11点的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练功房内,19岁的罗昊仍对着落地镜练习。旋转、腾跃、抖肩,少年修长的身形划出优美的弧线。这个来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体语言解构......

  • 25 2025-04

    湖南乐之书店:“千店千面”的城市文化新空......

    世界读书日这天,在与长沙烈士公园为邻的乐之书店长沙一中店,读者们像往常一样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宁静与美好。店内时不时传来翻书声,窗外一片翠绿。

  • 21 2025-04

    绣娘肖瑶:用青春焕新家乡非遗

    26岁的肖瑶是桃源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2020年,大学毕业后的肖瑶回到家乡桃源县郑家驿镇梨子岗村创办“齐绘绣庄......

  • 21 2025-04

    山村健康守护人:33年干好一件事

    云南省腾冲市中和镇大村社区,黄爱玲用33载光阴生动诠释着“乡村医生”的真义。1975年出生于贫寒农家的她,曾因拮据放弃了卫校求学的机会,后以师承方式走上乡村医师......

  • 15 2025-04

    十年驻村路 山村换新颜——记广西桂林全州......

    村民们口中的“老莫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白竹村驻村第一书记莫日发。今年将退休的他,再次被乡亲们盛情挽留。而这样的场景,在2019年、202......

  • 03 2025-04

    从非遗到文创 木雕“守”艺人闯市场

     这几天,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市的李宝峰正在策划创作大型木雕《英雄礼赞》,为争取自由、不畏生死的东北抗联将士画像。走进北安木雕艺术馆,一件件精雕细刻的木雕让人目不......

  • 03 2025-04

    田建:当好“非遗大市”的非遗守护人和破圈......

    陕西渭南,深厚的文化资源孕育了当地璀璨多样的民间文化。在这一“非遗大市”,有这样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

  • 03 2025-04

    苏秀兰 让绒喜花为现代生活增色

    绒花,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寓意,深受人们喜爱。天津杨柳青尚氏绒喜花制作技艺是由北派绒花制作技艺传承演变而来。清朝时......

  • 24 2025-03

    助力数字经济 打造云原生界的“海底捞”

    在即日举行的青云科技媒体沟通会上,青云宣布QKCP企业级容器平台v3.2版本重磅升级。青云QingCloud 容器平台资深产品经理于爽介绍,QKCP(Qin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