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采风活动,是响应中央领导同志号召,启动于2000年,运行21年之久,为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体验,宣传和促进新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由首都多家全国性新闻文化团体发起,由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承办,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成果展示展播系列活动。
 
内容详情 ————
采风聚焦
乡村振兴的“归雁”力量:郫都返乡青年的创业篇章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64天前 | 596 次浏览 | 分享到:
陈果,一个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从事金融相关工作,年薪高达百万元。然而,在2018年,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返乡创业。陈果的老家在遂宁,但他选择在郫都区东林村这片土地上,开启他的农业创业之路。

时下,一群青年正如“归雁”般从繁华都市返回乡村,他们怀揣着梦想与热情,选择回到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用见识、技术与资金为乡村振兴书写新的篇章。在郫都区,这些返乡青年们正用实际行动诠释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和广阔前景。


金“蒜”盘里的金融才子:

陈果的返乡创业路

陈果,一个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从事金融相关工作,年薪高达百万元。然而,在2018年,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返乡创业。陈果的老家在遂宁,但他选择在郫都区东林村这片土地上,开启他的农业创业之路。

东林村大蒜产业是陈果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他深知,大蒜作为一种传统农作物,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种植基础和市场需求。但传统的种植方式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农民收益有限。于是,陈果决定运用自己的金融知识和管理经验,带领乡亲们发展大蒜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陈果首先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投资郫都区,入股德之源大蒜专业合作社。他牵头实施了大蒜机械化示范项目,推广科学化种田,将小田改大田,实现了适度规模化经营。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降低了成本。以前一亩地需要四五个人种一天,成本约1000元;而机械化播种后,一台机器一天可以播种20亩地,成本只要200多元。

除了机械化种植,陈果还注重大蒜品种的改良和品质的提升。他带领团队引进优质大蒜品种,实施稻蒜轮种模式,确保大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他还尝试“德源种蒜基地+外部商品蒜基地”模式,将独头蒜种植产业引入凉山州越西县,形成了种业经济研发和总部在郫都区,转化与基地在区外的产业互动模式。

在陈果的带领下,东林村大蒜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大蒜产量稳步提升,品质不断提高,市场价格也水涨船高。2024年,大蒜价格涨到了10元左右一斤,乡亲们因此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陈果的返乡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从一个金融才子转身成为农业“小白”,经历了从不懂种地到成为高级农艺师的蜕变。他带领团队不断学习、实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同时,他还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为东林村、禹庙村争取到了成都市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及省级园区培育财政资金,增加了现代农业要素和村集体资产。

对于未来,陈果充满信心和期待。他认为,农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三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策越来越好。他希望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创业、发展,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蓬勃发展。


生态农场里的城市追梦人:

孙婉莹夫妇的农业探索

近些年,田园生活成为了都市里的热点话题和人们的心之所向,孙婉莹和梁植这对城市里的年轻夫妻,就将梦想付诸行动。

孙婉莹和梁植都是城里长大的孩子,她们喜欢田野生活,也看上了生态农场的“含金量”,两人一拍即合离开都市,踏上了梦里面的乡间小路。如今,他们在郫都区宝华村建设的汩汩生态农场,已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起初,夫妇二人尽管对于农业一窍不通,但他们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自学生态学、环境学、植物病理学等专业知识,四处找人讨教经验。经过9年的摸索和实践,他们的农场从最初的2.88亩扩大到了如今的75亩,试种了超过2700个品种的粮食和蔬菜。

在孙婉莹和梁植看来,生态农业不仅仅是一种种植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理念。他们坚持不用农药化肥,通过种植绿肥、休耕等方式维护土壤生态。这一做法虽然提高了种植成本,但也让蔬菜更加安全健康、甜美可口。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顾客们纷纷点赞。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孙婉莹和梁植自己动手探索搭建起自动化设备。他们利用智能家居系统应用和手机操作原理,设计出了小型多品种农场自动化设备。这一举措不仅节省了劳动成本,还提高了产量。如今,他们的水稻亩产已经达到了500公斤。

孙婉莹和梁植的生态农业实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他们受邀登上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的讲台分享经验,还参加了直播带货活动,三天就卖出了几十吨可生食南瓜。这些经历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走生态农业之路的信心和决心。他们希望将生态农业生产规范形成标准化体系,复制给更多像他们一样的中小型种植户。

陈果和孙婉莹夫妇的故事只是郫都区返乡创业青年群体的缩影。广袤乡村,大有可为,这些返乡青年不仅为乡村带来了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繁荣,更重要的是,他们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文化元素,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乡村成为既能安放灵魂又能实现价值的热土。


  • 25 2025-04

    起舞天山下的江淮少年

    夜晚11点的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练功房内,19岁的罗昊仍对着落地镜练习。旋转、腾跃、抖肩,少年修长的身形划出优美的弧线。这个来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体语言解构......

  • 25 2025-04

    湖南乐之书店:“千店千面”的城市文化新空......

    世界读书日这天,在与长沙烈士公园为邻的乐之书店长沙一中店,读者们像往常一样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宁静与美好。店内时不时传来翻书声,窗外一片翠绿。

  • 21 2025-04

    绣娘肖瑶:用青春焕新家乡非遗

    26岁的肖瑶是桃源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2020年,大学毕业后的肖瑶回到家乡桃源县郑家驿镇梨子岗村创办“齐绘绣庄......

  • 21 2025-04

    山村健康守护人:33年干好一件事

    云南省腾冲市中和镇大村社区,黄爱玲用33载光阴生动诠释着“乡村医生”的真义。1975年出生于贫寒农家的她,曾因拮据放弃了卫校求学的机会,后以师承方式走上乡村医师......

  • 15 2025-04

    十年驻村路 山村换新颜——记广西桂林全州......

    村民们口中的“老莫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白竹村驻村第一书记莫日发。今年将退休的他,再次被乡亲们盛情挽留。而这样的场景,在2019年、202......

  • 03 2025-04

    从非遗到文创 木雕“守”艺人闯市场

     这几天,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市的李宝峰正在策划创作大型木雕《英雄礼赞》,为争取自由、不畏生死的东北抗联将士画像。走进北安木雕艺术馆,一件件精雕细刻的木雕让人目不......

  • 03 2025-04

    田建:当好“非遗大市”的非遗守护人和破圈......

    陕西渭南,深厚的文化资源孕育了当地璀璨多样的民间文化。在这一“非遗大市”,有这样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

  • 03 2025-04

    苏秀兰 让绒喜花为现代生活增色

    绒花,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寓意,深受人们喜爱。天津杨柳青尚氏绒喜花制作技艺是由北派绒花制作技艺传承演变而来。清朝时......

  • 24 2025-03

    助力数字经济 打造云原生界的“海底捞”

    在即日举行的青云科技媒体沟通会上,青云宣布QKCP企业级容器平台v3.2版本重磅升级。青云QingCloud 容器平台资深产品经理于爽介绍,QKCP(Qin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