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采风活动,是响应中央领导同志号召,启动于2000年,运行21年之久,为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体验,宣传和促进新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由首都多家全国性新闻文化团体发起,由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承办,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成果展示展播系列活动。
 
内容详情 ————
采风聚焦
景德镇白瓷,千年前就“穿越”到贺兰山深处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64天前 | 158 次浏览 | 分享到:
贺兰山顶积雪未消,在人迹罕至的苏峪口深处,横空出世的西夏官窑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震撼不已——这是西夏宫廷用瓷烧造地,使用的是北方的原料和技术,出产瓷器却与景德镇湖田窑的精细白瓷极为相似,素面薄胎、通透莹润。

贺兰山顶积雪未消,在人迹罕至的苏峪口深处,横空出世的西夏官窑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震撼不已——这是西夏宫廷用瓷烧造地,使用的是北方的原料和技术,出产瓷器却与景德镇湖田窑的精细白瓷极为相似,素面薄胎、通透莹润。

“江西和宁夏距离这么远,近两千公里之外能有这样相似的产品,起因是什么?”初次看到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瓷器,景德镇陶瓷大学讲师张立非常震撼。

日前,“2025年苏峪口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论证活动”在宁夏银川市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30余名文博专家出席,现场踏查了苏峪口瓷窑址、观看了文物标本,并进行学术交流研讨。

苏峪口瓷窑址部分发掘现场航拍画面

苏峪口瓷窑址在2017年考古调查时首次被发现,遗址范围约4万平方米。从2021年到2024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正式开展发掘工作,目前已发掘2400平方米,揭露出包括六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并在窑场周围发现了开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等人认为,苏峪口瓷窑址作为西夏官窑,融汇了当时我国南北方高端的窑业技术。

秦大树说,遗址区的馒头窑、筒形匣钵、涩圈叠烧的装烧工艺,尤其是作为制瓷燃料的煤,都体现了西夏制瓷业受到北方先进窑业技术影响。“以煤为制瓷原料,在北方很多地区直到金代才开始推广,但苏峪口瓷窑址在北宋晚期就存在了,应该是受到了北方当时最先进的磁州窑和定窑的影响。”

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的薄胎细白瓷,硬度高、通透性强,具有玻璃质感

北方的技术、就地取材的瓷土,如何烧出南方景德镇湖田窑那样细腻通透的白瓷?考古人员研究发现,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瓷器中,石英含量及性能参数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了现代“高石英瓷”的技术标准,是我国“高石英瓷”的最早发现。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朱存世说,苏峪口本地出产的瓷土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无法烧制出通透细腻的白瓷,是当时的工匠创造性地在瓷土中添加了石英,提升了二氧化硅的比例,降低了三氧化二铝的比例,才烧制出了与湖田窑极为相似的产品。在最近一次发掘中,考古人员清理出煅烧石英的窑炉——烧制过的石英更易粉碎。

“这将我国瓷胎‘二元配方’技术从元代提前到西夏,在两宋时期全国窑场中首次发现,在我国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朱存世说。

来自全国多所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踏查苏峪口瓷窑址现场

西夏的匠人,如何懂得这种技术?秦大树分析认为,北宋皇室和文人士大夫阶层青睐“极简风”,素面薄胎白瓷是当时流行的审美风尚,这也影响到了西夏王室。“宋和西夏经历过‘蜜月期’,在技术和文化上存在密切交流,我们推断,很大可能是北宋官方派遣了南方和北方的优秀工匠来到西夏,帮助他们生产这种细白瓷。”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政认为,苏峪口瓷窑址的发现,首次说清了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的生产面貌,并且解决了西夏宫廷用瓷的来源问题,以全新材料助推了陶瓷考古的发展。

此前,陶瓷考古界对西夏瓷的认知,停留在灵武窑发现的黑釉剔刻花瓷器上,而西夏陵、西夏佛塔等地出土的白瓷来源则一直未能弄清。考古调查研究发现,苏峪口瓷窑址比灵武窑存在时间更早,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此前灵武窑出土的西夏黑釉剔刻花瓷器

“灵武窑的风格和金人的审美趋同,证明西夏后期的审美风格受到了金的影响。”秦大树分析说。

作为一项重大考古发现,苏峪口瓷窑址实证了两宋时期多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未来的发掘工作,将持续完善这一拼图。


  • 25 2025-04

    起舞天山下的江淮少年

    夜晚11点的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练功房内,19岁的罗昊仍对着落地镜练习。旋转、腾跃、抖肩,少年修长的身形划出优美的弧线。这个来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体语言解构......

  • 25 2025-04

    湖南乐之书店:“千店千面”的城市文化新空......

    世界读书日这天,在与长沙烈士公园为邻的乐之书店长沙一中店,读者们像往常一样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宁静与美好。店内时不时传来翻书声,窗外一片翠绿。

  • 21 2025-04

    绣娘肖瑶:用青春焕新家乡非遗

    26岁的肖瑶是桃源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2020年,大学毕业后的肖瑶回到家乡桃源县郑家驿镇梨子岗村创办“齐绘绣庄......

  • 21 2025-04

    山村健康守护人:33年干好一件事

    云南省腾冲市中和镇大村社区,黄爱玲用33载光阴生动诠释着“乡村医生”的真义。1975年出生于贫寒农家的她,曾因拮据放弃了卫校求学的机会,后以师承方式走上乡村医师......

  • 15 2025-04

    十年驻村路 山村换新颜——记广西桂林全州......

    村民们口中的“老莫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白竹村驻村第一书记莫日发。今年将退休的他,再次被乡亲们盛情挽留。而这样的场景,在2019年、202......

  • 03 2025-04

    从非遗到文创 木雕“守”艺人闯市场

     这几天,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市的李宝峰正在策划创作大型木雕《英雄礼赞》,为争取自由、不畏生死的东北抗联将士画像。走进北安木雕艺术馆,一件件精雕细刻的木雕让人目不......

  • 03 2025-04

    田建:当好“非遗大市”的非遗守护人和破圈......

    陕西渭南,深厚的文化资源孕育了当地璀璨多样的民间文化。在这一“非遗大市”,有这样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

  • 03 2025-04

    苏秀兰 让绒喜花为现代生活增色

    绒花,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寓意,深受人们喜爱。天津杨柳青尚氏绒喜花制作技艺是由北派绒花制作技艺传承演变而来。清朝时......

  • 24 2025-03

    助力数字经济 打造云原生界的“海底捞”

    在即日举行的青云科技媒体沟通会上,青云宣布QKCP企业级容器平台v3.2版本重磅升级。青云QingCloud 容器平台资深产品经理于爽介绍,QKCP(Qin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