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采风活动,是响应中央领导同志号召,启动于2000年,运行21年之久,为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体验,宣传和促进新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由首都多家全国性新闻文化团体发起,由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承办,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成果展示展播系列活动。
 
内容详情 ————
采风聚焦
夏建中:80后“膜”技术青年的进击之路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441天前 | 357 次浏览 | 分享到:
夏建中,1986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工程系,曾任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和深圳大学副研究员,担任《膜科学与技术》期刊青年编委,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科技新星和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等称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和参与多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验收,发表SCI论文十余篇,牵头和参与编写国家标准3项,申请专利70余项,已获专利授权27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膜材料和复合集流体的研究与产业化,带领团队完成基于锂电池隔膜的下一代复合过滤膜开发,建成规模化生产线,完成发改委新材料专项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及生产线的国产化。

从普通技术员到

“膜”产业领军人物

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在企业、高校间反复横跳

是什么让他作出如此选择?

中国“膜”行业发展历程

为企业带来了

哪些机遇与挑战?


人才名片

夏建中,1986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工程系,曾任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和深圳大学副研究员,担任《膜科学与技术》期刊青年编委,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科技新星和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等称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和参与多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验收,发表SCI论文十余篇,牵头和参与编写国家标准3项,申请专利70余项,已获专利授权27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膜材料和复合集流体的研究与产业化,带领团队完成基于锂电池隔膜的下一代复合过滤膜开发,建成规模化生产线,完成发改委新材料专项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及生产线的国产化。



“我从小就喜欢化学,盼望着上化学课、做化学实验。”初中三年级时,夏建中开始接触化学,他从此迷上了这门有趣的学科。2004年,正在读高中的夏建中参加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摘得金牌,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这门学科也最终成为夏建中的人生发展方向。

2008年,本科毕业后,夏建中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化学工程系高分子化工专业的博士学位,期间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交流访问,于2012年底获得博士学位。在新加坡和美国的学习和工作期间,夏建中主要从事气体膜材料的研发工作。12年时间,从青葱少年到几近而立,在同一个专业方向上不断精进。


“十二五”期间,膜产业由于同时占据了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列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得到重点培育。迎着这股“春风”,2013年,夏建中回国,就职于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要从事反渗透及纳滤膜材料研发等工作。

七年间,夏建中从技术人员一路晋升到研发中心副主任,期间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科技新星等称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和参与多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验收。发表SCI论文十余篇,申请专利70余项。



时间来到2016年。这一年,夏建中作为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材料研发组副组长,完成发改委新材料专项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及生产线的国产化。 “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还可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造福人类,夏建中感到欣慰不已。

参加工作以来,夏建中多次承担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研发项目,同时还承担多项膜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攻关课题,指导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自主创新完成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材料及元件的研发,自主设计并建成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反渗透膜生产线;自主创新开发SW、BW、LP、ULP、XLP等系列反渗透膜产品,实现反渗透膜的全膜种覆盖,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针对传统纳滤膜原材料成本高,且关键原材料需从国外进口的“卡脖子”等问题,作为项目负责人,夏建中首创性实现聚乙烯(PE)基材纳滤膜开发及其膜元件产品的产业化。


历数履历,尽是辉煌。但夏建中坦言,每一个成果出来之前,都经历过不计其数的失败。项目立项伊始,夏建中便和团队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和中试车间。最忙的时候,几乎每天从早晨8点多到晚上10点多,都泡在实验室和车间里。“其实,我们这个专业的科研人员几乎都这样,一有时间就往实验室和车间跑。”夏建中说。

“对我们来说,最难的不是反复做实验,而是面对一次次实验失败,还要鼓起勇气继续下去。”夏建中感慨道,“就像走迷宫,一开始很有信心,但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前面写着‘此路不通’。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试验中出现过无数次。”



在企业工作7年之后,2020年,夏建中来到深圳大学担任副研究员。从研发岗位、管理岗位跳到大学教师,回归学术界后,夏建中坦言,“大学更多是探索性研究,资源虽然没有以前多,但是更加自由,可以不受公司立项的影响。”科研之路越走越顺畅,夏建中也更清楚了自己的追求,“想做出让市场认可的科技产品。”

很快,夏建中迎来了职业跑道的又一次转换,2022年3月,他毅然跳出“舒适圈”,接过总裁李学法递来的橄榄枝,来到了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研究院副院长。职业背景、研发领域相似,初次见面,夏建中和总裁李学法两人相谈甚欢,颇有些相见恨晚。“第一次吃饭就从晚上6点,聊到12点。”回想起那天发生的事情,夏建中至今还记忆犹新。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储能等新兴行业景气高企,锂电池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电池厂、整车厂对锂电池材料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及提质增效等提出更严苛要求。一拍即合下,志同道合的两人决定将触角伸向了锂电行业,研发新一代锂电集流体技术——复合集流体。

“复合集流体是一种金属高分子材料-金属的多层复合薄膜材料,就像一个千层蛋糕,通过多界面的复合来实现复杂的功能。”夏建中介绍,复合集流体是锂电池里面的一种新材料,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都是空白。“我们做的产品是没有可借鉴的,全靠我们自己探索,在实验室里一步步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自主创新的设备和材料不再依赖国外进口,选择国内供应商,设备便宜,迭代速度快,所以可以说现在是反过来“卡外国脖子”。”夏建中笑着说。

凭借着自主创新的勇气与坚持不懈的研发毅力,在之前的职业经历中,夏建中带领团队完成基于锂电池隔膜的下一代复合过滤膜开发,建成规模化生产线,一举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行业“从0到1”的突破。这一次在锂电材料行业,李学法总裁和夏建中博士也准备带领团队,实现“0”的突破,将纳力公司打造成细分领域的国际龙头企业。复合铜箔集流体相对于传统铜箔的铜资源使用量降幅可达65%。复合铝箔相对于传统铝箔的铝资源使用量降幅高达85%。这些研发出的新产品对于提升锂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以及大幅节约铜铝资源、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们第一代产品已经成功下线,收到40多个企业的订单。公司已完成A轮融资,预计2025年上市,力争成为电池材料细分领域的国际龙头企业。”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一台台生产设备正在投入使用,伴随着机器声鸣,夏建中梦想的蓝图已经与龙川大地交织在一起。



“江都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流的软硬件设施,也为我们研发人员提供了切实服务保障。”面对取得的成绩,夏建中十分感谢江都政府的帮助,感谢他们在项目推进、投资落地、达产增效各环节提供的优质高效服务。

由于新能源电池领域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谁先取得专利授权,谁就抢占了技术制高点,因此,夏建中所在的研究院主动提出,希望在快速申请国内外专利方面得到专业培训和指导。获悉诉求后,江都区委人才办立即安排专门人员上门对接服务。“他们联系了专家,对我们进行专利维权、专利预警、专利审查高速路等专业知识培训,还提供了专门人员,定制服务措施,包括正在建设的扬州纳力新材料项目二期项目,都安排了‘一对一’项目服务专班。”夏建中表示。


“无论是行业发展前景、政策支持力度,还是生活幸福指数,都很适合我。”来到江都后,夏建中发现这里不但有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并且对于引进人才的政策支持也很充足。“我3月份刚来,就有组织部的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将各项“人才新政”落地落细,像申报绿扬金凤、龙川英才项目等。”

“江都水美、人美、社会和谐,是一座具有创新气质、蕴含科创基因的城市。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夏建中说,“英雄惜英雄”,江都推出满满的干货、拿出最大的诚意,让人才就在这里跳舞。能够在这样一片沃土上挥洒激情、成就梦想,是一件幸事。

公司名片

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注册资本1.98亿元,是一家新能源材料产业链企业,公司致力于新型复合集流体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拥有复合集流体研发与生产制造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原子沉积铜复合集流体、复合铝集流体和纳米涂炭集流体研发生产,以及产品后端分析评价全套技术。纳力拥有多名全职海归博士,研发工程技术团队超60人,申请专利300余项,已获授权13项。同时,纳力与多所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相关技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