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采风活动,是响应中央领导同志号召,启动于2000年,运行21年之久,为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体验,宣传和促进新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由首都多家全国性新闻文化团体发起,由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承办,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成果展示展播系列活动。
 
内容详情 ————
采风聚焦
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岛学校,教育让梦想成真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5天前 | 34 次浏览 | 分享到:
早上8点,9岁的邓子豪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去上学。对这个小贩的儿子来说,这是平凡的一天。他是中国南海永兴岛上唯一的学校——三沙市永兴学校的50多名学生之一。他们的父母主要是渔民、商贩、建筑工人和职工等。这是中国地理上最南端的学校。今天的课从语文开始,教“贝”字。

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学校的少先队员们在“童心向祖国,我为祖国献首歌”活动中佩戴红领巾

  早上8点,9岁的邓子豪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去上学。对这个小贩的儿子来说,这是平凡的一天。

  他是中国南海永兴岛上唯一的学校——三沙市永兴学校的50多名学生之一。他们的父母主要是渔民、商贩、建筑工人和职工等。

  这是中国地理上最南端的学校。今天的课从语文开始,教“贝”字。

  “作为海岛的儿女,他们熟悉贝壳。但语文课要教更多跟语言相关的文化和历史。”23岁的老师李芳敏说。

  她向孩子们讲述了为什么贝壳会成为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以及贝壳蕴含的财富的意义。

  “现在,你们说说贝的故事,并造句。”李芳敏说。

  邓子豪回答:“古时候人们把‘贝’当作装饰品。”

  另一个孩子补充:“‘贝’字通常与珍贵的东西有关。”

  为了让课程更生动,李芳敏播放了自制的短视频,追溯中国货币从贝壳到数字支付的历程。

  海岛上的教学内容和大陆上的完全一样。邓子豪接下来,还要上数学、历史、美术等课。

  几千年前,中国渔民、水手发现了西沙群岛并定居下来。李芳敏说,许多人不识字,这种情况代代相传。

  进入现代社会后,岛上也很长时间没有学校。如果孩子想接受教育,要坐11小时的船回180多海里外的海南岛去上学。

  2015年,第一所学校在永兴岛建立,情况发生了变化。

  目前,学校开设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的课程。邓子豪所在的二年级,总共5名学生。

  十年来,学校的教师从最初的8人增加到现在的18人。

三沙市永兴学校的小学生在操场上晨读

  2017年,刚从海南省琼台师范学院毕业的吴泉穗来到永兴学校。如今,30岁的她已成为这里任职时间最长的老师。

  老师们在永兴岛上的生活遵循着简单的节奏——食堂、教室、宿舍。放学后,一些老师会沿海滩散步,另一些在体育馆打篮球,或者在教室里备课。

  “比起气候温和的大陆,生活在热带海岛的确有些难。”吴泉穗说,最大的挑战是远离家人,大多数教师只能利用寒暑假回家。

  看着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她觉得自己实现了教书育人的梦想。仅去年,她就在岛上度过了约270天。

  “虽然在一个偏远的岛礁上,但我们的教育方式很先进。”吴泉穗说,“我们紧跟数字化改革潮流,用最先进的设备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学校保持常态化联系。”

  25岁的数学老师吴忠明2021年以实习教师的身份来到永兴岛。“孩子们经常问我,‘下学期还能见到你吗?’”他说。“我很喜欢这个地方,喜欢这里的孩子和同事。”

  孩子们也得天独厚地享受一些教育资源。通过“蓝色润心”课程,当地研究机构的海洋生物学家前来学校,讲授珊瑚礁鱼类、原生海岸植物的相关知识。孩子们也去海洋博物馆参观,加深对朝夕相处的海洋的理解。

  吴忠明回忆起上学期的一节科学课,当时教室搬到了岛上的气象站。

  他说:“在这里,孩子们学习阅读天气图,并与专业气象学家一起预测自然灾害。”

  还有一个“绿色培根”项目。每周三,学生、教师和社区成员会参加“爱岛日”活动,植树、捡垃圾,帮助保护岛上环境。

  吴忠明说:“我们希望孩子们从小就明白,海洋是脆弱的,保护海洋既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守护家乡最直接的表达。”

  海洋不仅塑造了课程,还激发想象力。

  关于海洋生物的绘本很受欢迎。学校的墙壁上挂满了蜡笔画的海豚、棕榈树、船只和珊瑚礁。老师们甚至创作了一本漫画《小蚂蚁去“旅行”》,书中一只名叫艾莎的小蚂蚁偶然发现了永兴岛和周边岛礁,并在这里旅行。

  对许多学生来说,海洋既熟悉又迷人。

  “我真的很喜欢大海。”邓子豪急切地列出自己近距离看到的海洋生物,比如海鸥、海星和海龟。

  永兴学校业务副校长郭兴说,这所海岛学校,是中国保障所有人都能接受公平优质基础教育的一个例子。

  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80%的人口是文盲。2023年,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有49.83万所学校,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和1892万名专任教师。

  实现教育公平是中国政府的目标,但这并不容易。1978年,当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时,人均GDP不到200美元。在广大农村,许多孩子不能上学,因为他们的父母负担不起学费。在偏远山区,辍学率很高。

  政府发起的消除贫困运动,在40年里,不仅使8亿人摆脱了贫困,而且让孩子们上学的愿望得到满足。乡村中最好的建筑往往是学校。贫困学生能拿到助学金。

  从大山到海岛,中国对普及教育的承诺现在几乎遍及每个角落,其目标是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去年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永兴学校的原校区正在装修中,它将变得更加现代化。

  孩子们也憧憬着自己的梦想成真。7岁的杨峻城希望成为一名考古学家。6岁的梁芷晴则希望成为一名医生,她的理想是治病救人。

  吴泉穗希望这所学校能发展成高质量智慧型完全小学,让更多岛上的孩子追逐梦想。

  她说:“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第一批来自永兴岛的学生进入大学。”


  • 25 2025-04

    起舞天山下的江淮少年

    夜晚11点的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练功房内,19岁的罗昊仍对着落地镜练习。旋转、腾跃、抖肩,少年修长的身形划出优美的弧线。这个来自安徽合肥的少年,正用肢体语言解构......

  • 25 2025-04

    湖南乐之书店:“千店千面”的城市文化新空......

    世界读书日这天,在与长沙烈士公园为邻的乐之书店长沙一中店,读者们像往常一样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宁静与美好。店内时不时传来翻书声,窗外一片翠绿。

  • 21 2025-04

    绣娘肖瑶:用青春焕新家乡非遗

    26岁的肖瑶是桃源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2020年,大学毕业后的肖瑶回到家乡桃源县郑家驿镇梨子岗村创办“齐绘绣庄......

  • 21 2025-04

    山村健康守护人:33年干好一件事

    云南省腾冲市中和镇大村社区,黄爱玲用33载光阴生动诠释着“乡村医生”的真义。1975年出生于贫寒农家的她,曾因拮据放弃了卫校求学的机会,后以师承方式走上乡村医师......

  • 15 2025-04

    十年驻村路 山村换新颜——记广西桂林全州......

    村民们口中的“老莫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白竹村驻村第一书记莫日发。今年将退休的他,再次被乡亲们盛情挽留。而这样的场景,在2019年、202......

  • 03 2025-04

    从非遗到文创 木雕“守”艺人闯市场

     这几天,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市的李宝峰正在策划创作大型木雕《英雄礼赞》,为争取自由、不畏生死的东北抗联将士画像。走进北安木雕艺术馆,一件件精雕细刻的木雕让人目不......

  • 03 2025-04

    田建:当好“非遗大市”的非遗守护人和破圈......

    陕西渭南,深厚的文化资源孕育了当地璀璨多样的民间文化。在这一“非遗大市”,有这样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

  • 03 2025-04

    苏秀兰 让绒喜花为现代生活增色

    绒花,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寓意,深受人们喜爱。天津杨柳青尚氏绒喜花制作技艺是由北派绒花制作技艺传承演变而来。清朝时......

  • 24 2025-03

    助力数字经济 打造云原生界的“海底捞”

    在即日举行的青云科技媒体沟通会上,青云宣布QKCP企业级容器平台v3.2版本重磅升级。青云QingCloud 容器平台资深产品经理于爽介绍,QKCP(Qin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