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采风活动,是响应中央领导同志号召,启动于2000年,运行21年之久,为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体验,宣传和促进新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由首都多家全国性新闻文化团体发起,由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承办,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成果展示展播系列活动。
 
内容详情 ————
采风聚焦
虽非干城壮志 却是格外传奇 ——记湖北“文化兴咸”中的李城外先生精采人生
来源: | 作者:王勿宁 | 发布时间: 667天前 | 425 次浏览 | 分享到:
有一种事业叫醉卧沙场君莫笑,金戈铁马踏梦来;有一种事业叫凌云健笔意纵横,清词丽句必为邻。前者,那是周瑜的火烧赤壁,岳飞的怒发冲冠,人称沙场征战干城雄风。后者,那是李白的斗酒百篇,苏轼的起舞弄影,人称满腹经纶染翰飞文。李城外不是军人,无法去“踏破贺兰山缺”,驰骋疆场;李城外是个文人,志在“会须雄笔卷苍茫”,疾书弘文。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用那份执着那份担当,去发掘去研究去宣传家乡咸宁的地方文化;去传承历史,讲好家乡的故事,造福咸宁;去做一番“虽非干城壮志,却是格外传奇”的文化兴咸事业

采风中国编导:王际贵 报道  作者:王勿宁

 


有一种事业叫醉卧沙场君莫笑,金戈铁马踏梦来;有一种事业叫凌云健笔意纵横,清词丽句必为邻。前者,那是周瑜的火烧赤壁,岳飞的怒发冲冠,人称沙场征战干城雄风。后者,那是李白的斗酒百篇,苏轼的起舞弄影,人称满腹经纶染翰飞文。李城外不是军人,无法去“踏破贺兰山缺”,驰骋疆场;李城外是个文人,志在“会须雄笔卷苍茫”,疾书弘文。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用那份执着那份担当,去发掘去研究去宣传家乡咸宁的地方文化;去传承历史,讲好家乡的故事,造福咸宁;去做一番“虽非干城壮志,却是格外传奇”的文化兴咸事业。

  


传奇之一:以“等闲识得东风面”的慧眼,洞悉到一座金矿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将这句名言扩展一下,应用到其它方面,则可以成为许多领域的名言。比如,世界上从不缺少商机,而是缺少发现商机的眼睛;比如世界上从不缺少治病的妙药,而是缺少发现妙药的眼睛......可见,人在世界上的成功与否,与善于发现息息相关。 据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与一个苹果落地密切相连。  相传,云南白药的产生,与曲焕章发现蛇打架紧密相牵。  本文的主人公李城外,也有一个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双善于洞察“香城”文化的眼睛。

  

那是1994年的一天,在翻阅新版的《咸宁市志》“大事记"时,他读到了一则平平淡淡的记述:1969年3月底,文化部到咸宁向阳湖创建“五七”干校。一大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其家属6000余人到该校劳动锻炼,1973年年底,干校停办。1974年,干校全部人员(含家属)先后返京。——就是这则几十个字的文字,一下子触动了李城外的整个中枢神经,顿时,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他两眼放光,立刻就洞悉到了这则文字后面的巨大价值,洞悉到了一座沉睡在咸宁的文化金矿。 从此,寓言“愚公移山”的故事,便被李城外演绎成了“李君造湖”;愚公挖山不止的行动,变成了城外“文化部向阳湖五七干校”的“造湖不止"了,并且这一造就是二十多年!他认为:文化部向阳湖五七文化干校设在咸宁,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文脉"在咸宁这块大地上的搏动。因为从1969年至1974年间,我国文化界的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和著名作家、艺术家、出版家、文博专家、电影工作者及家属6000余人来到向阳湖劳动锻炼,这其中包括冰心、冯雪峰、沈从文、张光年、臧克家、萧乾、陈白尘、冯牧、郭小川、司徒慧敏、刘炳森、王世襄、周巍峙、罗哲文、金冲及、陈翰伯、王子野、周汝昌等当代文化名人。他们下放于此,虽然与那个特殊年代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全国众多顶尖级的文艺精英会聚于此,对于咸宁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是咸宁有史以来,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他认为,文化部向阳湖五七干校设在咸宁,是中国当代文化的“地标”在咸宁这块大地上的竖起。因为不仅有六干文化人下放于此,而且还有中史—些重要的文化机构,如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联、国豕博物馆(原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原为北京图书馆)、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荣宝斋、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总店等单位,大都是“连窝端"下放到向阳湖。这些中国顶端的文化地标落户咸宁,对于咸宁来说,是一座从天上掉下来的金山,是求之不得的宝藏。它的落地,不仅丰富了咸宁的历史,同时也提升了咸宁的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向阳湖文化的产生,与毗令的汀泗桥之战场,构成了20世纪诞生在咸宁大地上一武一文两大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挖掘和打造它,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


就在李城外认识“向阳湖”的前后,我们也相识了。交往之中,我们多次谈起“向阳湖文化"。相互间的交流不仅一拍即合,而且还颇有一点“相见恨晚"之感,我曾借用电影《平原游击队》主人公李向阳的名字,与他开玩笑说:“我可是遇到李向阳了啊!”他听了也很乐意,从此之后,见面时我就常以“李向阳"对他称之,这恐怕就是对他人称“李向阳”的源头吧。“向阳湖五七干校”文化研究之初,应该讲,城外还是很艰难的。那时,社会对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不及今天这么强烈这么深刻;因此,城外的研究,既有正面的肯定,也有一些非议,但本人对他是支持的是肯定的。本人的支持,既不是出于朋友之情,也不是有什么先知先觉先见之明,而是依据类比推理,对城外的挖掘给予的肯定。这个类比推理就是,既然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可以使湖南巴陵的一栋楼宇成为天下名楼;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可以使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成为天下名阁;武汉黄鹤楼仅崔颞等人的几首名诗,使其成了天下名楼;山西永济的鹳鹊楼,因王之涣的一首五绝,成了天下名楼;一篇《兰亭序》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修楔事"之事,都能使一楼一景一件小规模的名人集会,名垂青史,成为天下美谈,成为世世代代光顾瞻仰的地方;“向阳湖五七干校"这样大规模顶尖级的名人汇聚,难道不会使其成为天下名湖名地吗?我当时想,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讲,向阳湖都会成为未来世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风水宝地。因此,在几次有关向阳湖文化研讨会上,虽说人微言轻,但我对李城外以及他的“向阳湖”干校文化研究,都是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的。后来,他的工作频繁调动,且担任过咸宁市直党政机关多个单位的主职,我却原封不动,虽然同城,交流的机会日渐趋少,甚至半年都难见一面;但对他的这一研究,本人却一直暗暗在关注着。关注这一事情的与时俱进,关注李城外对向阳湖文化意义的阐述升华。因此,他洞悉到的向阳湖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以及相关建议,我也是完全同意的。他说,打造向阳湖文化,可以让其成为教育基地。他认为文化承载历史,历史资鉴未来。向阳湖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反思文化,它是特殊历史时代的产物。随着岁月的沉淀,给现实以深远的警示,给后人以深刻的反思,对于我们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十分重要借鉴意义。保护好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为特色文化提供传播途径,为传承、升华向阳湖文化精神提供依托。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看待,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作为警示主义教育基地来建设。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向阳湖一旦成为了教育基地,就能让人们身临其境,睹物思人,了解历史文化,吸取历史教训,总结历史经验,给人们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增添人们的文化自信。


 


他说:打造向阳湖文化,可以让其成为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在向阳湖文化开发中,文化旅游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向阳湖文化产业的延伸,推动着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阳湖既享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拥有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更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基础。向阳湖距咸宁市城区15公里,距武汉80公里,毗邻京珠高速、107国道和武汉城际铁路、武广高铁,交通便利,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若利用这一优势,将向阳湖人文景观和其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与毗邻的汀泗桥、贺胜桥以及相处不远的“131”景区一起打造,定会为咸宁的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对此,我是完全赞成的。向阳湖文化,一旦开发成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连为一体的,与周围景观产生联动效应的经典旅游景地,就会产生同频共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提升。

  他说,打造向阳湖文化,可以让其成为地方名片。今天,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向阳湖文化为灵魂的文化产业开发,在整个向阳湖文化产业体系处于核心地位,是实现“文、史、农、旅"紧密结合的关键。要立足现有历史文化资源,以弘扬先进文化为牵引,充分挖掘向阳湖文化的特色魅力,让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青春。可以考虑以建设向阳湖文化名镇为目标,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产业创新,突出鄂南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加快推进向阳湖文化产业创新基地,以开展艺术演出、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文艺创作、影视拍摄为主要内容,建设向阳湖文化名人博物馆、向阳湖文化广场、官方创办向阳湖文化书院,投资拍摄相关题材的影视、举办向阳湖文化旅游节,不断提高向阳湖文化的整体竞争力,让创新的文化产业为特色文化旅游整合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品牌效应,为塑造向阳湖文化品牌打下坚实基础。对此,我是与其相通的。由于向阳湖文化,已经成了一个“国保"单位,是一件名副其实的“国宝”。咸宁完全可以象运用“赤壁之战”、“北伐汀泗桥之战”这样的名片效应,再一次利用向阳湖文化,将这张的名片打得更亮更响。

 


李城外说,打造向阳湖文化,可以让其带动农业发展。向阳湖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他还分析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提出了运用向阳湖文化带动农业发展的具体思路。那就是发挥向阳湖文化品牌效应,以向阳湖水资源丰富提升鱼虾养殖、葡萄等果蔬种植为基础,以向阳湖乳业为龙头,以旅游观光为亮点的集种养、休闲、娱乐、体验于一体的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把向阳湖农业当做旅游业来谋划,实现农业与旅游的交融生辉。把农民当业主来培养,在奶牛养殖、水产养殖和果蔬种植业发展中让农民创业有路,在农村金融创新中让农民创业有钱,在保障政策落实中让农民创业无忧,做到以旅促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相互促进;通过加强政府引导,深化农业合作社,提高规模化程度,减少技术含量低的困难畅通融资渠道,打开销售网络,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此,我是热切期望的。期望这片土地上的粮丰林茂,牧富渔强,农旅共进。


二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沉睡在《咸宁市志》中的那条“灵犀美璞无人识,蔚蔚空惊草木妍”的文字,被李城外收入眼帘融入大脑之后,从此,他一直以其坚毅的目光坚定的意志走过了一个个春秋,其慧眼识得的“六干文化人同一片土地”、“中华名人半向阳”的这座金矿,为文化兴咸迈开了远行的坚实一步!

 

 

传奇之二: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胆魄,构建成一幢大厦


李白在《上李邕》一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李家人,还真是不凡,早在唐代初期,就有一个诗文书等俱佳的李邕,对李白非常轻慢,惹得李白心中愤愤不满,便提笔写下了上面这首诗,一个“诗仙”李白竟对李邕提起意见来了。一对姓李的大才子打起了文战。哪知,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李家子孙里又爆出个李城外,虽然没与谁打笔墨官司,但却效得李白,竟还乘长风而扶摇,本已慧眼识珠,洞悉到向阳湖文化的巨大价值不说,他还觉得这仅仅是自己研究向阳湖文化刚刚迈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他在有所发现之后,还更有所创造,有所发明,为打造咸宁文化品牌,出手不同凡响。


他,当年一个小小的公务员,竟还“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了中国当代文坛的顶端,去京城摘星,去寻根究底,去彻底掀开文化部向阳湖文化的红盖头,将向阳湖文化一—收集和整理出来,建立了一座“纸上博物馆”,一座以文载史的文化大厦。 从此,北京城里,经常看到李城外一人,或李城外带着他的同仁,对众多尚健在的“向阳湖人”,展开了全面的攻势。他或是写信预约上门采访,或是趁会议之际见缝插针,或借华灯初上登门拜访。反正是一有机会,李城外,就会"咬定青山不放松”,跟踪追击。
那些年,虽然我们相聚很少,但还是从多个角度里,不断听到了他和他们这群文化苦旅者的一个又一个的新消息。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座向阳湖文化的“纸上博物馆”已经拔地而起,一批佳作像冲天的礼花一样,从城外的笔下,一浪接一浪向外发射。他先后在市、省和中央报刊开辟“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专栏,我国的皇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及时结集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反映五七干校生活的报告文学集(后被北京大学列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书目)。武汉出版社更是鼎力支持,隆重推出他以一己之力编著的7卷300余万字的《向阳湖文化丛书》——《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以50万字的鸿篇巨制,行云流水般的记述了一百多位中国当代的文坛巨星对向阳湖的追忆,那里有:“文坛祖母"谢冰心的《久违了,咸宁》,“左联”元老楼适夷的《心清正与潭清同》,诗翁臧克家《我对向阳湖是很有感情的》,萧乾、文洁若夫妇《深深地怀念咸宁和向阳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光年的《咸宁向阳湖,长在记忆中》,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的《身在向阳湖,心系周总理》,老作家严文井的《向阳湖,我的过去了的生命》,著名女作家韦君宜的《咸宁,向阳湖,我记得......》,著名历史学家金冲及的《抢救向阳湖史料大有可为》,著名出版家、语言学家陈原的《我们的精神是垮不了的》,老出版家王益的《以史为鉴,以史育人》,老出版家王仿子的《文化部干校有它的特殊性》,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的《向阳湖是一根感情的纽带》,原中华书局总编辑傅璇琮《真想再回向阳湖看》,“夫妻出版家”薛德震、杨瑾的《向阳湖水,曾润我心》,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张惠卿的《我们总算尽了一份心》,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陈早春的《向阳湖使我懂了国情、民情和友情》,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的《红楼非梦,向阳无湖》。太多的追忆,有苦有泪,有欢有笑;虽干人干面,但众心归一,那就是归一于向阳湖这片土地,归一于向阳湖里的经历,向阳湖里的记忆。

 


《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上、下),以84万字的波澜壮阔,将一百多位当代作家和艺术家,在向阳湖的工作与生活经历,再现于我们眼下。那里有冰心《和郭小川一起到咸宁》的友情、辛酸,有萧乾《在向阳湖的难忘日子》里忧伤和怀念,臧克家的《咸宁干校散记》里的寄托,陈白尘《忆云梦泽》里的""五七'宝,‘五七'宝,种的多,收的少,想回北京回不了!”的写照,楼适夷《武汉三宿记》里一个左联老作家的几次遭遇和数遇好人,韦君宜的《忆向阳湖畔十个无辜者》里的沉痛,周汝昌《干校惊雷》里周恩来总理对作者的关心,佟韦《向阳湖里向阳人——周巍峙在咸宁》里的“心驰神往的向阳湖啊,坚贞不渝的向阳人啊,我铭刻肺腑,永不能忘!”陈早春的《冯雪峰与我放鸭子》里冯雪峰的担当和“狼狈”,等等,作者们将自己在这块土地上的真情实感,象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样,徐徐展开。从此,《向阳湖诗草》,以40万字的诗情画意,将当代沈从文、臧克家、楼适夷、顾学颉、舒芜、陈迩冬、王世襄、王以铸、郭小川、绿原、牛汉、丁力、陈白尘、周绍良、朱南铣、张光年、程代熙、刘炳森等一大批文学艺术巨匠以及文艺工作者战斗和生活在咸宁的内心写照,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他(她)们以激情洋溢的笔,写下了各自当年在咸宁这块土地上的经过,写下了对这块土地的热爱。如沈从文《大湖景(十二首)》中的之四就这样写道:“大江日夜流,人怀壮志增。长虹长千里,如虹贯江心。人民多伟大,无事不可成!我非楚屈原,泽畔亦行吟。为歌新社会,深感渺小身。缺少诗人笔,反映难逼真。世界形势好,祖国面貌新。日出东方红,天下齐照明。”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歌颂着这块自己战斗和生活的土地,歌颂者这里的人民,歌颂新社会,歌颂党和毛主席。又如,臧克家的《有怀贫农社员同志》,表达了自己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分别三年久,相思逐日长。山高水重重,犹如在身旁。忆昔初进村,欢迎动街坊。喧宾竞夺主,让我住上房。一见推心腹,语少情汪洋。劳动是我师,亲手教插秧。寒夜归来晚,烫脚留热汤。手捧一盆火,暖身暖心肠。主妇手中线,为我缀衣裳。佳节送瓜果,身如在故乡。灯下小儿女,拥来问短长。红英十五六,田野是课堂。田华十二三,读书劳动忙。忆苦未开口,泪珠先夺眶。......朴素数语言,深情内中藏。别来长思念,永生不难忘!”口语化的诗作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深情的流露着臧老与当地群众的那股血肉般的感情,那种亲密无间的爱意;流淌着诗人的感恩和怀念。


从此,《城外的向阳湖》(上、下),以近百万字的宏篇,以日记的形式,展示了作者为向阳湖文化的挖掘、思考、策划、讨论、采访、整理、构思、写作、出版诸方面的传真和记述。其良苦用心,其跋涉艰辛,其无私奉献,—一跃于字里行间。笔者从1994年元月初开始,一直记到2009年的最后一天。前后历时15整年,整个向阳湖文化的初期调查了解、资料收集、亲临采访、思路梳理、会议活动等等等等,条分缕析,详情细致。像一部纪录片一样,徐徐漫卷于读者眼下。一个日常工作本来就十分繁忙的人,完全靠自己的爱好和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没有一份报酬的的情况下,去进行这份额外的工作。这究竟是一股什么力量在支持他,鼓励他这样如痴如醉一往无前的埋头苦干着?我想,除了热爱,更重要还是一种担当,一种对历史的担当,对咸宁的担当,对事业的担当。
从此,中华书局出版的《向阳轩诗稿》,以75万字的篇幅,行云流水般的写下了李城外的半生行吟。当代文学艺术大师们纷纷际会于他的笔下——《京城访姚雪垠》云:“有缘情系羊楼洞,何幸独钟李闯王。往事如烟难忘却,曾为干校上工郎。”《访中央文史馆馆长萧乾》云:“慈眉善目老人家,晚辈结缘受谬夸。回首当年南鄂事,颗颗陈谷竟发芽。”《北京医院拜访曹围先生》云:“初见匆匆见热肠,大师风采甚慈祥。一帧题字一席话,晚辈承光永向阳。”《采访中央文史馆张世简等六馆员》云:“临近中秋日,随缘遇六贤。向阳无限意,娓娓纵横谈。”


数点下来,20多年来,李城外的采访,个人加单位竟达500来个,其情切切其意浓浓,流于笔端跃然纸上,和谐真诚,有的甚至还以称兄道弟的关系,卓显于字里行间。这么多的文学巨匠,对于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来说,一生能见二三就已足矣,而李城外竟能如心收获,几乎将健在向阳湖文化名人“—网打尽”,个个对他大开绿灯,真称得上是文学界的一件稀奇事,更是咸宁人的一大幸事!如今,当年那些京城里的“向阳湖人”足迹,一个个刻在这座“纸上博物馆”、刻在这座以文载史的文化大厦里,正回荡着不绝于耳的声响……

 

 

传奇之三: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概,推介出一大品牌


能以善于发现的眼光,洞悉到一座“金矿”,就已经是件令人羡慕的事了;然而,李城外并未就此止步,又以勇敢探索的精神推出一批著作,构建了向阳湖文化的一座大厦——“纸上博物馆”。他要以自己的担当,将可爱的家乡、将雄秀相兼的咸宁、将发掘出来的向阳湖文化,以自己坚实的步履,一步步推介到全国,推介到世界上去,让全国熟悉咸宁,让世界知道咸宁,让世界走进咸宁,让咸宁走向世界。



那一年,2012年9月26日,城外迈上了中国名牌大学——武汉大学,不仅成了武汉大学的兼职教授,而且还当场为武汉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们作了《漫谈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的专题讲座。讲座一炮打响,被称之为“光荣的使命,艰巨的责任;思维的盛宴,文化的传播;学术的探讨,思想的碰撞”之“珞珈山与向阳湖的′双赢””。对这次的讲座,人们是这样描述的︰窗外桂花飘香,室内秩序井然。一个半小时里,李城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详细讲解了向阳湖文化的深刻内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他说,向阳湖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它既是一种历史反思文化,又是一种名人纪念文化,更是一种地方旅游文化,他已经成为咸宁市的一座文化地标......已经成为一群人的“精神高地”,一座极其珍贵的“文化金矿”。精彩的讲座,不仅阐明了向阳湖文化的本质、意义和前景,而且让那些莘莘学子,了解了向阳湖和向阳湖文化,了解了咸宁。城外第一次迈出“城”外,宣传向阳湖宣传咸宁,赢得了很好的反响。“李城外讲得尽兴,学子们听得认真......大家意犹未尽,不由得发出感慨,今天的讲座真精彩!"正是这场扣人心弦的讲座,打动了每个收听者的心,所以,讲座一结束,他就被人们用颇富新意的语言,非常钦佩地调侃为我们的“武大郎”!



如果说李城外武大这次的侃侃而谈,是香城是向阳湖的桂花沁人心脾的话;那么,2013年5月29日国家行政学院大讲堂的激情洋溢,则是泉都温泉穿透地层的喷涌。29日前一周,国家行政学院就在校内张贴了同一内容的许多张海报:“国家行政学院大讲堂第59讲《“五七"干校——共和国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主讲人,李城外,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欢迎广大学员和教职工参加!”干校文化第一次登上国家行政学院大讲堂,听讲者一个个幸莫大焉。开讲那天,六个年代(30后、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的“学生"济济一堂,让国家行政学院大讲堂座无虚席,大家都早早在那里等候着。学院教务部负责人说,李城外是地方行政学院到国家行政学院讲课的第一人,连省级学院都从来没有人登过这座讲堂......


一连几个第一,让李城外继“武大郎”之外,又多了一个“牛人”的雅号。致使属牛的李城外更加“牛"得名副其实。报告厅的大讲堂里,李城外在讲述“中华名士半向阳"的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的文化时,他深情的说道:“新一代的领袖中,许多人都有过知青背景......他们势必给中国的政治生活注入不同元素,影响中国的政治生态。可以说,中国进入了知青掌舵时代,而十多年来,我在研究中发现,第三代领导人中,有过干校经历的大有人在,如江泽民、朱镕基、贾庆林等,他们都曾是当年的五七战士,如果我们加以研究和探讨,一定会得到不少的收获。”


显然,城外的“干校文化”研究,已经不只是局限于对咸宁向阳湖文化干校了,而是已经上升到了对一个时代,对两代中共领导核心生活片断的研究了。这—堂报告,上下互动,对答如流,生动有致,既充满了李城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修养,又充满了李城外作为一个学者的学识修养。讲者解答自如,听着似沐春)风。走进武汉大学,迈上国家行政学院,李城外简直成了咸宁的形象代言人。从此,这位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的领军人物,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像九宫山里飞出的雏鹰,向着长空,一次次翱翔得更高更远。
2013年8月3日,2014年12月21日,他不仅又先后被“长江讲坛”、省委党校邀请,为大家讲述咸宁讲述向阳湖的五七干校,而且还在2015年5月26日,受中央党校的邀请,登上了中央党校的研究生院学术报告厅。


那是一个树木苍翠燕语莺鸣的日子,一个华灯辉映高朋满座的晚上,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学术会议中心的二楼,李城外面向研究生院的党委书记、进修部的领导、教授以及一大批硕士、博士,用沉稳自信的语气,以一个时代的“新生事物”、一个人的“文化苦旅”、一代人的“向阳情结”、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等四个方面,将向阳湖文化向受众者们—一展开娓娓道来。时而将大家带入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时而将大家引入自己艰难跋涉的旅途......将向阳湖的文化干校的本来面目和盘托出,展示在大家的眼前。李城外和同伴人的向阳湖文化挖掘、打造和传播,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由毛泽东主席题写刊名,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画报,创刊于1950年的《人民画报》,2010年第12期竟用了30多个页码的版面,以专题的形式重磅推出了《重返向阳湖——探访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咸宁,堂而皇之的登上了这般宏大而顶端的宣传媒体,这不仅是某个小地方无法企及的事,恐怕连一个直辖市都很少享受到这样的待遇。这种待遇,对于咸宁,对于一个年轻而不发达的地级市来说,已经是无尚荣光的事了,然而,更令人振奋的事还在后头。这些年来,呼吁重视向阳湖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提案、议案,竟然还登上了“国是论坛”——全国“两会”。从此,各地文化界名流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咸宁市委、市政府,都日益关注和支持向  阳湖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11月,湖北省政府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乎穷极了半生精力,研究和推广向阳湖文化的李城外,也连同他的向阳湖,已走向全国,迈上了学坛、政坛那金碧辉煌的殿堂。应该说,这已经足够了,但李城外依然意犹未尽,而是还要以更大的担当,再接再厉,将向阳湖文化推向世界,让其走进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异国他乡。正是这种担当,咸宁的向阳湖文化,已经先后走进了日本、德国、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爱尔兰等亚欧国家及澳大利亚,一次次受到了国际关注。


2012年,日本著名汉学家荻野修二﹑学者山田多佳子两人合作,将李城外的专着《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荣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翻译成日文选译本后,由日本株式会社朋友书店出版发行。书中收入作者采访谢冰心、臧克家、张光年、周巍峙、韦君宜、萧乾、楼适夷、严文井、王世襄、王蒙等京城文化大家的访谈录40篇。此前,荻野先生还不远万里,专程来咸宁拜访李城外。



不仅如此,2013年,李城外还安丰日活胡究会理事熊造利恿赛塞委芬县交流学习的机会,前往京都大学采访了荻野修二,使向阳湖文化在日本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那是2013年,德国学者、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博士生danielkose(中文名大牛)及夫人李洁(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美籍华人)专程来咸宁考察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并参观咸宁市委党校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与时任常务副校长李城外进行愉快交流,后将向阳湖文化带去了德国。2015年,法国的塞纳河畔,有一枝“向阳花”第一次在那块土地上绽放。那是法国尼斯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的系主任黄晓敏,以“五七干校”为背景题材,撰写了第一本法文出版的自传体小说《翠山》,小说里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与李城外的挖掘的干校文化息息相关。《翠山》的法文版,又一次让干校文化步入了新的国度。不久,著名文学翻译家刘辽逸的女儿专程从澳大利亚飞往向阳湖,寻找父亲的足迹;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宋京生重返咸宁,拾掇童年的梦......


2018年5月下旬,正在文化部退休人员服务中心宣讲向阳湖文化的李城外,突然被荷兰和平统一促进会团会长、杰森荷兰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钺先生,驱车前来而接到了一家酒店,与其相邀的一伙有着“向阳情结”的朋友聚会。身为会长和董事长的黄钺,原本是当年随父母下放到向阳湖的子弟,亲历了向阳湖的不少事情。李城外的向阳湖文化,他早在几年前就已带到了荷兰。他还建议李城外对下放在向阳湖的知识分子,既要讲他们的痛苦,又要讲他们那种积极、崇高、向上的人文情怀,要充分利用向阳湖文化人和其子弟的作用,积极地将向阳湖文化推向海外,扩大咸宁在世界上的影响!多么切实的行动,多么殷切的希望!怪不得他在荷兰早就在推介咸宁向阳湖文化啊!


 

2018年的金秋时节,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城外借自己随湖北省“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国的作用地位研究"学术交流团参观考察的极好机会,不仅向牛津大学图书馆赠送了《向阳湖文化丛书》,在交流会上以《浅谈萧乾先生对二战欧洲战地宣传的重要贡献》为主旨发言,用详实的史料介绍了当年担任《大公报》的战地记者萧乾,在二战中真实地记录了欧战的近百篇战地新闻,而且还介绍了萧乾先生与咸宁向阳湖的往事。不仅让牛津大学的学者了解了萧乾先生这位二战中采访和报道欧洲战场的著名战地记者,而且还意第一次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个养育了文化名人的香城泉都——咸宁。与会的英国历史学者杰瑞·塔克木拉( GerryTakamura)当场表示,希望今后互派访问学者,进一步加大交流力度。随着英国的交流结束,李城外一行又来到爱尔兰。在梅奥戴维特博物馆,他和馆长互赠书籍,—本《话说向阳湖》带着李城外的温度与深情,永远定居在那片美丽的“翡翠岛国”上。


拳拳报国心,殷殷故乡情,李城外的担当之心和突出贡献,被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为研究向阳湖文化,李城外曾荣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国家开放大学杰出毕业生”、“全国书香之家"等荣誉。《人民画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华儿女》《中国文明网.名人》和央视等多家媒体均宣传报道过其事迹。目前,李城外的向阳湖文化,早已走出了咸宁,走向了湖北,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传奇之四:以“更看虎阜跃龙津”的追求,又开辟━新天地

  李城外的“向阳湖文化”,从一座文化金矿的识得,几大部著作的“纸上博物馆”,全国知名院校的讲座、《人民画报》的隆重推出,“国保”单位的获得,国外的推广传播,已让他的文化兴咸之梦一天天变为现实。除了这些,目前,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一个“向阳湖文化名人博物馆"已经傲立于向阳湖镇;向阳湖文化就象“汀泗桥之战”的大名一样,再次成了咸宁文化又一个新的标志,让咸宁名声再震,使慕名而来的观光旅游者络绎不绝,使软实力变成了硬实力,使文化变成了经济实力,让当地的文化旅游日益收益。2021年春,市委成立了向阳湖中国文创产业聚集区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了向阳湖文化开发的力度。


“李向阳”,“牛人”,让城外自然而然的成了咸宁形象的“无冕”代言人,这些走向全省、全国以及世界的向阳湖文化成果,已完全称得上是为国立功、为民立德、为世立言的壮举,足够李城外和他的后代骄傲了。
成绩尽管如此骄人,但一心以文化兴咸为己任的李城外,并未就此止步。一路苦旅的他,坚守用文化造福家乡咸宁的信念。这些年来,依然没有半点停下歇息的迹象,其匆匆忙忙的身影,照旧像中流击水的泳者迎风斗浪,斩波向前;照旧像奔流不息的淦水,向着长江、向着大海,义无反顾,澎湃向前。

所不同的是,现在的他,一边在深化向阳湖五七干校文化研究和传播的同时,他又以“乍向鱼洲排雁塔,更看虎阜跃龙津”的进取精神,悄悄地“改非”到了新的领域,将触角伸向了咸宁市内的其它文化,在一片新的天地里笔耕不辍。李城外在外讲学,解读家乡时经常介绍道,咸宁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刨一口砖就是文物,拣一块瓦就是历史,这些深埋地下的文物古迹,不仅是远古的呼唤,更是历史的见证。他说,“咸宁”一词,典出《尚书·大禹谟》“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易·乾象》“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咸宁这片土地上定居、繁衍,利用石器进行生产活动。


李城外认为,诗一般代称的“香城泉都”里,酿制了咸宁文化的九大类型,酿就了她的成因和未来。它们是:以新店土城遗址、孙郭胡城址、通城药姑山瑶族原始石群文化遗址等为代表的古遗址文化;以王明播府第、沈鸿宾故居、“楚天民俗第一村”刘家桥等为代表的古民居文化;以赤壁之战、李自成殉难、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等为代表的战争文化;以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北宋名臣冯京、近代教育家王世杰、当代向阳湖文化名人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鄂南暴动及众多革命先烈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语音特别、语法特别、内部差异大、保留有古汉语词句为特点的方言文化;以九宫山钦天瑞庆宫、太乙观、潜山寺、雪峰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崇阳提琴戏、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通山木雕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


李城外分析,从历史沿革与地理特征等角度出发,成就了咸宁的文化成因。咸宁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被誉为“吴头楚尾”,荆楚、湖湘、吴越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升华,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这一古文化历经几干年的发展,既全面又深厚,既开放又传统,呈现出以我为主、批判吸收的兼容性文化特征。尽管后来随着时代发展的不断积累、吸纳、丰富,形成了新的文化,但吴头楚尾古文化的兼容性文化特征,却始终没有改变他的基因没有改变其根本,应该说,吴楚文化,特别是楚文化,已经深入到了咸宁文化的骨髓,影响着咸宁文化的发展走向。就地形而言,咸宁地处幕阜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地表高低起伏,呈现出群山奔幕阜、众壑赴长江的总体趋势。咸宁土地面积9861平方公里,呈现出岭谷平行相间、山丘盆地参差、沿江滨湖交接、洞穴盲然、泉水奔涌的地貌景观和“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土地为家园"的土地利用格局;咸宁地理风貌的复杂多样以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特色,也造就了咸宁文化的丰富多彩。山与水,是决定地域文化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是影响咸宁文化发展的地脉。山水是咸宁文化的母体,在某种意义上说,咸宁的文化生态就是山和水的形态。咸宁这种依托自然、立足山水,发展自身的过程,孕育了咸宁人民的勤劳务实性,拼搏进取性和开拓创新性。


  他结合咸宁实际,提出咸宁未来的文化发展,可以从五个方面着力,即:打造一座文化地标,即向阳湖名人文化品牌;推出两张靓丽名片——香城和泉都;讲好三大历史故事——赤壁之战、李自成通山殉难、汀泗桥“铁军"英雄文化;擦亮四块“国字招牌”——孙郭胡城址、新店土城遗址、沈鸿宾故居、王明播府第;培植五个特色文化——提琴戏文化、拍打舞文化、鱼文化、嫦娥文化、羊楼洞文化。他说,文化的打造、品牌的确立,绝非一日之功,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全面的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文化的繁荣来彰显咸宁的魅力,通过文化的提升来提高咸宁的竞争力。了如指掌的家乡文化,如数家珍的咸宁特点,独到见解的打造攻略,风光无限的前景展望,没有人听了不为李城外的构想所震撼,没有人听了不为李城外的努力而感动。咸宁不是没有文化,咸宁是一座还不曾被人们认识的文化金山,是一座值得像李城外这类有志之士去继续挖掘、去系统整理、去不断提练的文化大海。


个运余力地直传凤了地门又化,他不仅停留在口头上,更是落实在行动上。例如,创办《咸宁瞭望论丛》,编辑《向阳文化报》,主编《咸宁文史资料》“向阳湖文化""李自成归宿研究""赤壁文化”等专辑,在海峡岸两岸王世杰故居文化交流论坛发言,等等。他的行动和成功,无疑开了一个好头。未来的事情,更需要后来者去弘扬去发展去创新。


在说到李城外对咸宁文化的探究时,还不得不说一下他的写作。早已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城外,以写纪实文学和学术著作著称,30来年的奋笔疾书,编著书籍已达50余本,可谓著述齐肩了。读其纪实文学,内容精准,记录客观,文风朴实,语言无华,的的确确体现了“牛人”之“牛”的本分和踏实!读其学术论文,立意深远,观点鲜明,考究科学,思维缜密,真真切切的彰显了学识和见地。



令人惊讶的是,在读到他的纪实文学和学术著作的同时,没想到他还钟情于旧体诗,不仅量多,而且质好。读罢其《向阳轩诗稿》及“新编”,不觉眼前一亮,观其作品,信手拈来,自然流畅,不少诗作的意境还相当高远,总的感受是接地气,显才气,有豪气。


接地气。是因为城外的诗作,多是自己即事即景的亲身感受,身临其境有感而发。一部《向阳轩诗稿新编》,共分为“咸宁杂咏”“五七干校行吟"“城外之旅""我的港湾”"弦歌集""酬唱集”等六大部分内容。从这些内容可知其诗作,几乎都是自己融入其中的触景生情和遇事生诗,是自己直接生活或工作的直抒胸臆,十分接地气。比如“咸宁杂咏”一章,就是作者自己在咸宁温泉及六县市区的各种活动感受。如“温泉篇”中的《咸宁解放七十年有作》《喜闻温泉钟楼重启》,“咸安篇"中的《游马桥油菜花海》《访冯京故里》,“嘉鱼篇"中的《题斧头湖》《赞米埠暴动》,“赤壁篇”中的《赤壁古战场》《三峡实验坝》,“通城篇"中的《登天岳关》《评通城方言》,“崇阳篇”中的《茅井村随感》《过玻璃天桥》“通山篇”中的《通山包坨三咏》《题迎客松》等等,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本地的故事,都是直接咸宁地气的“土特产”。


显才气。城外的诗,景物人史、民情风俗、样样涉及,信手拈来,皆成诗章;贴切自然,直取要旨。不仅显示了其文字驾驭能力,而且卓显了其美学修养水平。如写景诗《游三亚天涯海角》云:“谁如胜景人人恋?碧水蓝天处处情。走遍天涯和海角,一来此地醉心胸。"此诗画面辽阔,景胜情切。以问句开启,以水天作答;以走遍天下铺陈,最后一个结句推向高潮,一来此地醉心胸。走遍天下的作者,却在这里醉了;醉入了筋骨、醉入了心胸。短短二十八字,一副海阔天空令人流连的画面凸显眼前。又如,《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云:“放之四海而皆准,理论常青是祖师;斩棘披荆无敌手,和舟共济有相知。一生高奏洪波曲,万众低吟赞美诗;告慰马翁圆梦想,还看世界大同时。”这是一首很好的怀念和评介诗。这类评介伟人的诗很不好写,最难之处是难以评点到位,很容易写成口号,难出意境。而城外的这首诗不仅在怀念评介方面,驾轻就熟,相当精准;而且还以非常接近律诗的手法。概括凝练,毫无口号之嫌,卓显的才气几近完美。

  有豪气,城外的豪气,不是那种有点文墨,就自负得让人不可接近舍我其谁的傲气。作为七品官员,他没有官场那种居高临下大话轰轰的故作神秘之气,而是一种发自心底贴近烟火,尊才德藐市侩的正气。如《重上岳阳楼有作》,诗云:“又进湖湘情意满,心中最重岳阳楼。范公名句千年颂,到此谁思万户侯?”诗里,城外十分惬意的踏进了湖南大地,来到向往已久的洞庭湖边的岳阳楼,此时的他,并未在乎那万户侯的高官厚爵,心里装满的是范仲淹在《岳阳楼》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服的是对方的才德。又如,《游汨罗屈子祠有感》云:“诗雨潇潇遍地流,李白联句占蓄头。汨罗江水屈原泪,洗尽文人软骨羞”,再一次彰显了城外的傲骨和豪气。屈原的爱国精神,崇高品德,一洗知识分子的缺钙症软骨病,在城外的血管里奔涌的是屈原的文化基因,是屈原的高贵灵魂。
 


  综上所述,都只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所做的贡献。作为一名任正县职20多年的党政“官员”,他的本职工作也是非常出色的。如担任市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兼局长期间,该局连续5年斩获5块“国字号”奖牌;担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时,中央党校向全国推介咸宁经验;担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时,主编《鄂南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研究》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市委为此专门成立相关领导小组,等等。——回顾城外走过的路,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他对“文化兴咸"所作的不懈努力,有人不禁为之鸣不平,他对咸宁的贡献与个人行政职级上的回报不成正比,而他总是一笑了之,称组织上并没亏待自己,而嫉妒甚至暗中抵毁他的人也不是没有,自己但求问心无愧吧!作为一名官场中人,城外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受聘省党史宣讲团成员,省委党校研究生导师,湖北开放大学和湖北科技学院客座教授,且乐此不疲。因为他深知:“文章干古事,仕途一时荣。”怪不得多年来他宁可默默耕耘于文化园地之中,也不去追求职务上升了。


未来的路,李城外会怎么走下去?在文化“赶考"的路上,李城外告诉我,他已朝着新的目标迈开了脚步,他的书案上,《中国五七干校史稿》的写作,又已拉开了序幕,一个新的传奇,正在他的笔下一一展开......

 

采风中国编导:王际贵 讯

2022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