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采风活动,是响应中央领导同志号召,启动于2000年,运行21年之久,为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体验,宣传和促进新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由首都多家全国性新闻文化团体发起,由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承办,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成果展示展播系列活动。
 
内容详情 ————
采风聚焦
秦腔旦角惠敏莉
来源: | 作者:互联网 | 发布时间: 755天前 | 1078 次浏览 | 分享到:
惠敏莉,女,陕西黄陵人。秦腔旦角,主工小旦、花旦,国家一级演员,研究生学历。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她曾主演过《三滴血》、《火焰驹》、《盗虎符》、《西施泣别》《貂蝉》、《蝴蝶杯》、《霍去病》、《青山情》、《新断桥》、《西施泣别》等30多部秦腔剧目,在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戏曲连续剧《狸猫换太子》、《金碗钗》、《山里世界》中担任重要角色。她扮相端庄俊秀,唱腔委婉多情。

惠敏莉,女,陕西黄陵人。秦腔旦角,主工小旦、花旦,国家一级演员,研究生学历。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她曾主演过《三滴血》、《火焰驹》、《盗虎符》、《西施泣别》《貂蝉》、《蝴蝶杯》、《霍去病》、《青山情》、《新断桥》、《西施泣别》等30多部秦腔剧目,在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戏曲连续剧《狸猫换太子》、《金碗钗》、《山里世界》中担任重要角色。她扮相端庄俊秀,唱腔委婉多情。



成就荣誉

惠敏莉现任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副社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是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获得者,陕西省首届“荧屏百佳”演员 。

惠敏莉以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为参赛剧目摘取了第二十四届梅花奖。



1982年学艺,1988年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延安分校(鲁艺),1989年调入易俗社工作至今。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西安市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研究会理事、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获得者、陕西省首届“荧屏百佳”演员、西安电视台《梨园大擂台》栏目主持人、陕西省第八届青联委员、陕西省第十一届妇女代表、西安市第十一届党代表,被载入《中国当代艺术人才名人录》,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主要艺术经历

曾主演《三滴血》、《火焰驹》、《貂蝉》、《皇后梦》、《盗虎符》、《蝴蝶杯》、《霍去病》、《青山情》、《新断桥》、《西施泣别》、《斩窦娥》、《烤火》、《柳河湾的新娘》等三十余部本戏、折子戏。

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戏曲电视连续剧:《山里世界》、《金碗钗》、《狸猫换太子》、《半个红月亮》中担任主演。出版发行盒带、CD、VCD、DVD《惠敏莉个人演唱专辑》和主演的剧目十部之多。

1998年随西安市艺术团赴韩国参加新罗文化艺术节,参演《新断桥》饰白素贞;

1997年参加中央台《九州戏苑》栏目,演出《新断桥》饰白素贞;

1999年参加中央台《九州戏苑》栏目,演出《梁秋燕》饰秋燕;

2002年中央台春节戏曲晚会《隔门贤》饰芙姐;



1998年应黑龙江电视台邀请,代表陕西秦腔剧种赴哈尔滨录制春节文艺晚会,演出《东西南北夸东莱》;

2002年赴辽宁、沈阳主持全国春节戏曲晚会;

2006年赴宁夏、银川参加全国少儿颁奖晚会,演出《彩票》;

2008年参加全国文化改院团改革开放30周年晋京汇报演出“柳河湾的新娘”饰柳叶,受到中央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2005年至2008年多次为西安电视台主持春节戏曲晚会;

2002年至2008年多次为陕西省群众秦腔大奖赛、少儿秦腔大赛、中国红梅奖(陕西赛区)主持节目。


 

主要获奖情况

1994年参加陕西省“易发杯”青年大赛,演出《新断桥》饰白素贞,获个人表演一等奖和唯一探索奖;

1996年参加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演出《烤火》饰尹碧莲,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1996年参加西安市传统戏汇演,演出《蝴蝶杯》饰卢凤英,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1997年参加西安市新剧目汇演,演出《霍去病》饰若月,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1998年参加西安市石榴花大赛,演出《西施泣别》饰西施,获个人表演一等奖(榜首);

1999年参加西安市新剧目汇演,演出《九泉魂》饰若月,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2002年参加陕西省“中城之星”新剧目展演,演唱《红灯记》李铁梅唱段,获个人演唱一等奖;

2003年参加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演出《郑瑛娇》饰绿竹,获个人表演奖;

2003年参加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陕西赛区),演出《西施泣别》饰西施,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2004年参加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陕西赛区),演出《斩窦娥》饰窦娥,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2004年参加陕西省电视小戏小品大赛,演出《彩票》饰彩彩,获个人表演一等奖(榜首);

2005年参加中国戏曲小戏小品大赛,演出《彩票》饰彩彩,获个人优秀表演奖;

2008年5月参加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赈灾义演《惠敏莉折子戏专场》荣获唯一最高殊荣——特别荣誉奖;

2008年8月西北五省(区)第四届秦腔艺术节,《柳河湾的新娘》中饰演柳叶,荣获优秀表演一等奖;

2008年10月陕西省第五届艺术节,《柳河湾的新娘》中饰演柳叶,荣获优秀表演一等奖;

2008年11月《柳河湾的新娘》参加中宣部全国文改院团晋京汇报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和首都观众的好评;

2008年11月《柳河湾的新娘》参加中国西部文博会中国十大精品展演;

2009年4月第二届中国戏曲奖?梅花表演奖(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参演《柳河湾的新娘》饰柳叶,荣获中国戏剧最高表演奖“梅花奖”;

2009年6月陕西省委宣传部举办的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柳河湾的新娘》荣获戏剧类大奖榜首;

2009年9月《柳河湾的新娘》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

2010年8月主演贾平凹长篇小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秦腔》改编的大型秦腔现代戏《秦腔》。


 


易俗社,著名秦腔科班,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流逝的岁月在这个古老班社的建筑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古色古香中让人倍感沧桑。一面墙被刷成了黑色,上面贴着关于“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竞聘上岗”的一系列文件。不时地,有人在此驻足。

惠敏莉的办公室很简陋,除过几张桌椅,便只剩下贴在墙上的几张剧照和海报了。那些图片大多是她的剧照,靓丽的扮相很是引人。屋顶的吊扇晃晃悠悠地转着。

“最近实在是太忙了,先是去河南参加‘梅花奖’评比演出,回来后就忙单位全面改制的事情。”正说着,就有人来汇报工作,“咱要好好干,一定要团结”,人走时,惠敏莉再三叮嘱。

提起文化体制改革,惠敏莉感触很深。在易俗社整整20年,她亲身经历的种种至今都难以忘怀。“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新剧目的排演,戏出不来,哪有机会参加各类大赛?没有这样的平台,外界怎么认可你这个团队?没有锻炼的机会,人才怎么出来?”“由于是差额拨款单位,员工工资不高,甚至有些剧团都面临解体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因为热爱!”若不是电话铃声响起,惠敏莉仍会滔滔不绝。

如今在影视圈内如鱼得水的戴春荣,曾是一名秦腔旦角演员,也是易俗社第一朵“梅花”。时隔21年,惠敏莉凭借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成为易俗社第二朵“梅花”。与其他剧团几乎每一届都有演员获得“梅花奖”相比,易俗社显得有些落伍,“仔细想想,真有点不可思议,难道是咱没有好演员、没有好戏?”

惠敏莉说话的语气很温和,但紧皱的眉头却让笔者印象深刻。站在西安文化体制改革前沿的她,对今后的工作方向早已了然于胸。“保留百年剧社所创造的优良艺术风格,把先辈们的丰功伟绩继续完善、传播、弘扬;利用各种途径挖掘人才,并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搭建平台,让人才在全国竞技舞台上展示。”毫无疑问,舞台是演员最为看重的,可很长一段时间内,易俗社却丢失了这块阵地。“原有的小剧场,条件很简陋,而且是文物单位,一般情况下是不让演出的。因为防火设施很不好,而且漏水,由于电力不足,冬冷夏热,观众根本不想进剧场。所以眼下最要紧的就是修复小剧场。演员只要有舞台,就能把毕生所学展现给观众。”“首先你得像个艺术单位,所以必须从硬件抓起,让演员们在良好的环境下、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在生活体面的心态下,稳中求胜谋发展。”


面对改革过程中的众多挫折,惠敏莉很坦然,她始终相信:“不管什么机制下,用的都是人才,只要你储备了一定的能量,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很自信,机会来了,你自然会信心百倍。”

5月中旬,惠敏莉捧梅而归,第一场演出便是回黄陵县答谢父老乡亲。站在母亲的坟头,手捧“梅花奖”奖杯的惠敏莉放声大哭,心很沉、很沉。黄陵戏校、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易俗社……学艺生涯的诸多艰辛刹那间涌上心头。尤其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4年求学经历,让惠敏莉铭记于心。

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断崖、峭壁、山峰,随处可见。从黄陵县到延安,再到鲁艺,惠敏莉要耗费一天的时间。那时交通极不便利,惠敏莉每次去学校,都要搭车——拉满外出打工人员的解放大卡车。异常拥挤的空间里,烟味、汗味刺激得小敏莉直想呕吐。一路颠簸,终于到了学校。惠敏莉很感念那段日子,“那4年给了我一份坚强,也给了我锻炼自立自强的好平台。”

学戏的日子是苦的,那种难以名状的苦唯有惠敏莉心里清楚,每每遇到坎坷,她总会想:当年的延安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窝窝,为什么还会凝聚那么多力量打天下?“那时我就在想,人家能改变国家的命运,我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就是从那时起,执著、不服输的性格渐渐地在惠敏莉身上保留了下来,直到现在。

生完孩子,惠敏莉的体型发生了变化,不得不暂别舞台,怎么办?不能闲着!报考电大声乐系。

2004年,剧院面临改革,戏箱被贴上了封条,演出暂时中断,怎么办?不能闲着!练唱出专辑。

竞选上易俗社副社长之后,单凭自己的演出经验何以管好一个团队?怎么办?报考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研究生班。

为了艺术,惠敏莉自掏腰包,移植排演了《烤火》《新断桥》《西施泣别》三出折子戏,其中《新断桥》更是获得了众多奖项。在一次省级比赛中,《新断桥》荣获78个剧目中唯一一个探索奖。

……

“一路走来,旁人只看到了你光彩的一面,背后的辛酸只有自己清楚,不能因为改革或者单位不景气等客观原因而放弃自己。年轻人要有长远的目标和定位,只要认准了,就必须坚持下去,让自己永远阳光地笑对人生。”惠敏莉这样说。

 

对传统戏曲的发展,惠敏莉是这样看的——

“传统是永恒的,是世界的,是民族的,但没有创新,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出《三滴血》,演红了多少代名家,但每代的风格都不同,他们都在精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磨合,最终才成就了这部精品,并传承至今。”

“音乐是秦腔的魂,不能把它改得面目全非,民族特色必须保留。一部秦腔剧目被认可,首先必须是秦腔!”

“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经过千锤百炼,自成一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完全像谁并不是好事。盖叫天曾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怎么把各位老师的特点融汇到自己身上,需要我们深思。”

“陕北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经典给了我很多养分,这些养分让我对秦腔的认识和见解更加综合。无论是演出话剧小品、戏曲电视剧拍摄,还是主持节目,都是在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阅历丰富了,理解也不狭隘了,呈现出来的形象才会更加立体。”

 

“我特别欣赏张国荣,不是看上他的脸,而是他的生动、善变、可塑性让自己折服。好的演员要做到‘千面佳人’,不能总是一成不变。即使达不到这个,也要想到。”

“在保持传统土壤的基础上,寻求城市观众口味的剧目。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因为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是很困难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光靠一个团体,毕竟力量有限。”

“艺术要靠经济包装,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保证不了,那艺术再美,用什么去包装?一桌二椅的时代早已过去了,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观众不仅仅满足欣赏以往那样的演出了。”

不知不觉,3个小时过去了,关于体制改革、关于戏曲传承的话题仍意犹未尽。“一个好演员的成长,离不开戏迷、亲朋以及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能走到今天,他们功不可没。”常怀感恩之心的惠敏莉由衷地说,“作为一个资历尚浅的管理者,今后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挫折,希望大家还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易俗社、关心秦腔人。”